擔經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9-14
民間表演藝術“擔經”:擔經在鄄城縣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,它是佛教音樂與本地民歌、戲曲等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表演藝術。表演者身穿彩衣,擔著經挑,邊唱邊舞,十分好看。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鄄城縣流傳較廣,一般在廟會上表演,在本縣的沙土廟會、郭北口廟會和信義廟會上均有表演。它常表現(xiàn)民間故事、民間傳說,教育人們尊老愛幼,多做好事等。2005年底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
擔經表演藝術是深受當?shù)厝罕娤矏鄣囊环N藝術形式,流傳很廣,群眾參與較強,所表現(xiàn)的內容主要以民間故事,民間傳說,祈求平安,教人敬老愛幼,多做好事和反映現(xiàn)實生活故事等內容,擔經音樂旋律優(yōu)美抒情,曲調有十多種,這些曲調可以根據(jù)需要進行填詞,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,這種民間藝術主要在民間傳統(tǒng)廟會上表演,本縣較多的表演地是閆什鎮(zhèn)的黃河廟會,鄭營鄉(xiāng)的信儀廟會,彭樓鎮(zhèn)的白云寺廟會等,一般在三月三等時期表演。擔經表演的形式主要分兩種,一種是一人或多人擔著吟唱,另一種是在寬闊的場所表演,表演者身穿彩衣,擔著經挑進行表演。一般表演3—12人,走的隊形有十字步八字步和同行等?;ㄅ杞洠饕詢扇艘贿呇莩贿叡硌莸男问竭M行表演。擔經表演時伴奏樂器為嗩吶等民間樂器。
擔經表演所用道具是一個特制的經挑,擔挑的扁擔用一根柔軟的竹坯做成,兩邊擔挑著的花籃,都是由擔挑的婦女自己制作的,花籃繡著五顏六色的鮮花,鮮艷奪目,十分艷麗。
擔經常表演的曲調有:民歌曲調、戲曲曲調、曲藝曲調等十幾種,表演曲目有:白菜經、保麥子經、泰山經、十二月經、五月經、走路經、進廟經等100多首。